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市委农办副主任董奇智在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 转贴自: 发布时间:2010-04-13 11:26:05  点击数量:2106]

 

2010年4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从2005年下半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以来,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新农村建设新的浪潮。
  一、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字面上看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有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表述。改革开放以来,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21号文件中也都有过类似表述。但是,真正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明确地提到如此高度,这在我们党、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应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的第五次变革。第一次是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第二次是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土地公有化和农业集中生产。第三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使用权以承包办法分配给农民。这场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第四次是农村税费改革。这场改革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历史,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回顾前四次农村变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由于受到发展阶段和历史任务的局限,改革主要停留在农村经济基础的某些领域,是“单兵突破”式的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与以往任何阶段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都迥然不同,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依据国际通行标准,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到25%以下时,工业化发展开始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国家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应当看到,经过50多年的长期积累和发展,我国正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财政收入的90%以上来自非农部门。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扩大工农业剪刀差,仍然由农民为经济发展埋单,让农民“出血”怎么也说不过去。因此,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政策,让农业、农村、农民接受“输血”,于情于理都是应当的,这也符合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党中央基于对发展大势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作出的战略决策。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全新的科学内涵。党中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2005年12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因此,这是一场在广度、深度、力度上都前所未有的农村综合改革,涉及的领域涵盖农业产业能力建设、生活设施改造、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社会事业发展、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农民素质提升、文明风尚培育等各个方面。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充分的实践可行性和长期的艰巨性。目前,我国“三农”形势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好时期。我市也和全国全省一样,近些年来由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正是由于近几年农村形势的迅速好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实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机遇。但我们在看到好形势的同时,仍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盲目乐观,急于求成。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始终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全局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工补农顺势加力,以城带乡统筹共进,进一步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进一步抓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保护好、发挥好、调动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战略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农村工作状况,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正确决策和重大战略。中央的这一战略决策,指明了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努力方向,为新时期农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三农”工作的春天已经来临。
  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提出“五句话、二十字”方针,简明扼要,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概括地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从广安实际来讲,就是要通过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达到“三改一化”的目标,即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体地讲,就是要着眼全局、统筹规划、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重点要抓好四大方面的工作:
  (一)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着力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要务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现代农业。这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用现代理念指导农业。即树立和坚持市场导向理念,树立和坚持集约经营理念,树立和坚持和谐发展理念,树立和坚持外向开发理念。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这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方式。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全国农业发展和世界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用17%的耕地,解决了全球22%的人口吃饭问题。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仍不够高,许多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有利于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有利于研发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归根结底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我们抓生产发展,必须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我们抓生活改善,也必须以农民增收为前提。农民收入问题始终是事关“三农”工作全局的核心问题。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必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
  (三)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要内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由于市场配置存在的局限性,城乡发展不协调,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十分落后。作为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应义不容辞地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下大力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四)以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为重点,养成农村新风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提出的“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只能靠一代新型农民的努力才能实现。为此,政府应当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工程来抓。这也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更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培育新型农民,应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抓好教育培训。二是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三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四是抓好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
  三、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中央、省委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广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四大家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市委农办等29个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今年,经中编办和省委同意,省委农办已更名为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列入省委序列。市上正在依照省上模式,请示设立市委工作部门的中共广安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三农”工作有序开展。
  (二)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认真落实中央“两个重点、两个主要、一个加大”的要求,切实做到“三个继续高于”。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三)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2006年开始,我市就着手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工作,全市每年支持50个村建设新农村的示范村,市、县财政各补助资金10万元。到2009年,按照省上集中连片推进新农村示范片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市上积极申报,争得省级新农村示范片3个,同时,决定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建设2个市级示范片,5个县级示范片。由此,形成近期(2012年)“3+2+5”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格局。目前,各地的建设规划已经完成,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已实施到部分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着手实施,村庄建设,农房风貌打造等正紧锣密鼓进行,预计到2011年,能基本完成工程性建设任务,2012年着重在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着力,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建设目标任务。
  四、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全市“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按照中央和省委一系列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把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工作计划和建设内容,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使之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一)要把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要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切实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各级档案部门和各级农办要把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好抓落实,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要把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作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重点工作。省上将把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档案工作,纳入全省新农村示范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区市县农办和档案部门要做好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各项档案工作,主动申报全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示范乡(镇),并争取成为国家级示范县和省级示范县。
  (三)要密切部门配合,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上新台阶。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到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县、乡镇、村各个层级,涉及到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农口和涉农许多部门。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各级农办的沟通衔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分工协作的联系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找准档案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职责,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共同促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谢谢大家!

广安市档案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verd
蜀ICP备2021013166号-1

地址:广安市广安区五福南路800号 邮编:638000 电话:(0826)2332533 电子邮箱:gasdaj@163.com

技术支持:翊宝科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举报中心       广安市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