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档案局 束维兵
建立现代国家综合档案馆,发挥其“两个基地、一个中心”的基本功能,固然需要增加投资,添置设备,完善硬件设施。但若仅限于此,不改进管理,不在软件上下工夫,现代馆建设有可能功亏一篑。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馆的内部管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一部分馆尝试采用了目标管理,定额管理,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档案馆的内部管理仍以传统的机关式管理为主。所谓机关式管理,即档案馆没有从自身的工作特点出发,忽视了本身的文化事业机构性质,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党政机关传统的管理方法。具体表现是:
1、倚重上级,忽略自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党政机关过分重视上下级关系,讲求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自主意识相对淡薄。对此,作为文化事业机构的档案馆理应有所区别。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档案馆对此过去照搬,现在沿用。馆里任务确定,多是由上而下层层布置。上级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档案接收、开放鉴定、著录标引、考评晋级乃至眼下的信息化建设,现行文件利用等,多循同一路径,即传达上级指示,学习有关文件,制订工作方案,安排人员经费……至于做这些工作的客观条件、实际效果则很少有人深究。此外,机构设置,讲求上下对应;信息传递,垂直式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丁大点儿事,请示报告;疑难解决,领导拍板;官儿们位重,行家言轻;福利待遇,组织决定,等等,都是档案馆在管理上倚重上级,忽略自主的不同表现。
在目前的政治体制条件下,倚重上级有其合理性。但“倚重”不能脱离实际,不能丧失自主,不能变成讨好、听命或迎合。否则,流弊昭然。环顾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档案馆,所藏档案内容、成份大同小异,所做工作几近一致。特色不明,多馆一面,已成通病。致命因由在于过份倚重,在于大一统,齐步走。特色是立足之本,价值所在。没有特色,谈何“基地”、“中心”。再者,不利于建立系统。建立和完善系统,发挥整体功能,应为档案馆追求的主要目标。忽视此点,工作因时因势而变,实为舍本逐末。如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万全之策是建立健全检索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反之,急功近利,今天汇编几份应时材料,明天摘录几条时髦信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利用中心”永远只会有名无实。第三、失却自我。过份倚重的代价是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弱化。无所用心,两眼向上,“党叫干啥就干啥”,已成为一些同仁的现实表现和工作态度。人是主体。主体不“主”,“新型”从何而来?
2、推崇自觉,淡化约束。党政机关的日常工作多是办文办会。无论办文还是办会,其本身都具有公开性、时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有此“四性”,承办人员一般不至于懈怠。或许有鉴于此,党政机关的内部管理多是推崇自觉,淡化约束。反观档案馆工作,则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单一性和长期性。性质上的差异,要求档案馆的内部管理不能照搬照套党政机关,因为“隐蔽”便于“偷工减料”,“滞后”引发拖拉,“单一”少了牵制,“长期”易生厌倦。从表面上看,一些馆的内部管理有别于党政机关,它们有目标,有规范,有制度,有考核办法,有奖惩措施。可是只要稍加考查,便可知道这些东西多停留在纸上、墙上、口头上,真正落实、兑现的很少。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在相当一部分档案馆基本一样。因此,如果说党政机关的内部管理是“推崇自觉,淡化约束”的话,那么档案馆则是“虚化约束,实为自觉”了。一“虚”一“实”,导致一些馆年年完善基础工作,年年“完”而不“善”;年年圆满完成任务,可到目标管理考评时又有加不完的班,做不完的事;年年诉苦任务繁重,标榜任劳任怨,可常常又是一张报一杯茶……“虚”“实”易位,人无压力,行无动力,馆内环境异常轻松。在这样的环境里,已有不少好人变差、勤人变懒的例子。时下很多档案馆都缺少高级人才,缺少复合型人才,这其中就有“变”的因素。如果只“变”不力,纵使有再气派的馆舍,再摩登的设备,新型的现代馆也只能徒有其表。
3、进人用人,不重专业。档案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应突出专业特点,不能像过去的党政机关,以万金油式的人员为主体。不可否认,经过20余年的努力,档案馆已拥有一批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但同样不可否认,在一些馆万金油式的人员是明显过剩。“过剩”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即为不重专业。
先看进人。档案馆进入渠道与过去的党政机关并无二致,即安置部队转业干部,接收院校毕业生,安排职工子女和关系户。要说不同也有两点,一是目前的政府机关已通过招考进人,档案馆尚未全部开始。二是机关进人即用,档案馆进人得先经档案局挑拣一番;印象中不太强的,进馆;主观上认为不错的,去局。再看用人。用人上不重专业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到馆即顶岗,无需熟悉,无需传帮带;高职低就,低职高就,司空见惯;随便拉差,馆内工作人员成了应付各种临时工作的预备队;非专业活动多,政治学习,各种会议,应接不暇;业务上稍有成就者,并委“重任”,或改干行政或改搞三产。总之,面上万事重,馆内专业轻。
最后看育人。这些年档案教育培训可谓红火。可在“红火”的背后,有多少“馆人”参训?据我所知,是少之又少。缘何如此?据说是无钱。名为无钱,实为不重专业。要不然名目繁多的应酬费、考察费以何支付。
进人、用人、育人上的不重专业,致使一些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比例失调;万金油式人员大大多于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又特别缺少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级人才。专业不“专”,档案馆功能萎缩,有的馆实际上仅仅相当于扩大了的机关档案室,有的甚至还不如档案室。“馆”不如“室”,“新型”着实危乎殆哉。
“机关式管理”之所以在档案馆“当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档案馆脱胎于党政机关,遗传因素作祟;另一方面是局馆一体,馆用局制。就后者而言,应该说局馆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符合精简效能原则。但是,二者毕竟性质不同,职能有异,管理上应该有所区别。尤其是在目前,机关式管理已明显不能适应建立现代新型档案馆的需要。因此,在档案馆创新管理寻求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将档案馆建成一个高效、有序的系统,是各级档案馆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解决这一课题,当务之急是在管理上实行局馆两制。档案局采用机关式管理,档案馆采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
(牛角摘自《中国档案》2002年第10期)